前情提要:
我25岁,和你一样,喜欢熬夜、饮料、和朋友聚餐,直到那次和死神擦肩而过……
↓↓↓
25岁的我,意外与死神接触——记一次酮症酸中毒
距离上次酮症酸中毒住院、确诊糖尿病已经过去近3个月了。这次住院加上开药,捯饬进去不少钱,攒了好久的“小金库”被我一下子给花得干干净净。虽然也想要再多歇一段时间,但还是早早回去工作了。
今天依然是一个“普通”的周四,大清早就被闹钟吵醒,迷迷糊糊间,我一伸手就摸到了放在床头柜上的血糖仪。
早上醒来第一件事——测“空腹血糖”。
科普小贴士
空腹血糖(GLU)是指在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时未进任何食物,饮水除外)后,早餐前采的血,所检测的血糖值,为糖尿病最常用的检测指标,反映胰岛β细胞功能,一般表示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为3.9-6.1mmol/L。
试纸条插进血糖仪,数字就跳了出来——9.5mmol/L,我揪着的心算是暂时松了下来。虽然这个数字对于普通人来说已经很高了,但是对我来说,只要不是“两位数”就很不错了。
一来二去,已经折腾得一点困意也没有了。我爬起来洗漱完之后,吃了1片二甲双胍,又烧开水煮了2个鸡蛋,再加上1盒热牛奶,这就是我的早餐了。
到了公司之后,手上忙着忙着,突然手机响了起来,我低头一看,是我订的闹钟。我打开抽屉拿了个东西揣进兜里,然后神神秘秘跑进了厕所隔间,关上了门。
我是个男人,你可千万别猜什么生理期,只不过是餐后2小时到了,到了该测“餐后血糖”的时间。
科普小贴士
餐后血糖一般是指早、中、晚餐后2小时测定的血糖。餐后血糖代表葡萄糖负荷后的血糖水平,一般通用早餐后2小时血糖测定。餐后血糖是早期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指标,也对预防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作用。通常餐后血糖水平比空腹血糖水平要高,当餐后血糖超过11.1mmol/L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如肾脏病变、心脑血管病变、四肢麻木等。
回到工位上后,我拿出了我的小本子,翻开新的一页,记下了刚测到的血糖。
很快又到了午饭时间,跟同事一起去饭堂打饭,看着琳琅满目的饭菜,之前竟然被自己嫌弃到不行,真不知道以前是怎么想的。
“诶,前面的快点!”
我晃过神来才发现,刚才想着想着,竟然不知不觉站在猪脚姜、糯米蒸小排、糖醋鱼前面发起了呆。
尽管香味前赴后继地涌进了鼻腔,刺激着唾液疯狂分泌,我还是使劲儿拧了一下自己,咽了咽口水走开了。
米饭面条还有馒头当然是绝对不能多吃的,我扫了一圈,只能打了两份看起来素得不能再素的青菜。
“你还是就吃这么点啊?能吃饱吗?”
“减肥减肥……”我只能笑着打岔。
在饭前,依照惯例,扭过头去偷偷吞了1片二甲双胍,我才能放心地夹起一筷子送进嘴里。
科普小贴士
米饭、面包、面条、土豆等淀粉食物中的碳水含量是非常惊人的。这些碳水化合物被人体摄入后,从口腔开始就被不同的酶分解,经过人体消化道的一系列作用后,将复杂的糖类分解为单糖分子,最终在肠壁和肝脏几乎被分解为葡萄糖,继而涌入血液。
下午才刚到3、4点,就感觉肚子在“抗议”了,胃酸翻涌而上,头晕不说,还浑身冒冷汗。“糟了!”我心中暗道。这时刚好午饭过了2小时,我赶紧跑去厕所测了个血糖。
3.4mmol/L!果不其然,又低血糖了!
我赶紧摸出来准备好的巧克力咬了两口,久违又奢侈的“甜”顺着喉咙流淌进胃里,然后慢慢被血液吸收。
过了没一会儿,刚才的不适感就消失了。
科普小贴士
由于主食摄入少或药物使用不当等一系列因素,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出现低血糖的症状。低血糖的表现轻者就是感觉心慌、嗜睡、出冷汗、突然感觉没力气、恶心、浑身发冷发凉,严重的会发生意识的混乱、障碍,昏迷,抽搐昏厥等。
低血糖会使机体反应性的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血糖反射性增高,血糖的波动大,对机体各个系统和血管带来很多危害;血糖本来控制得还不错,但是出现低血糖可能会使最近的努力白费。
不过我知道,到了晚饭,又是一场同样的战役。
好不容易熬到了晚上,我睡前依旧照惯例测了血糖。
晚饭因为太饿没忍住多吃了两口,果不其然,血糖又飙到了15.6mmol/L。我叹了一口气,还是默默掀开上衣,在肚子上来了一针胰岛素。
之前的针眼摸起来还有着细细密密的凸起,我看了看表,晚上11点了,是时候睡觉了。
明天醒来,依旧会是这样的,“普通”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