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南宋的爱国志士,却为何著长文劝文天祥早早自尽

南窗问秋 14:01

他是文天祥同乡,宋末元初著名的遗民诗人、爱国志士。很多人说他忠于南宋朝廷,颇有文人风骨,可也有人说他有虚伪一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曾经想让文天祥早早自尽的王炎午。

他是南宋的爱国志士,却为何著长文劝文天祥早早自尽

王炎午,江西安福人,本名王应梅,如郑思肖等南宋遗民一样,“炎午”是南宋灭亡后,因而改名。王炎午出身再书香世家,从小刻苦读书,曾从事《春秋》研究,自然受其影响,身有前人气节。身怀报国热血的他,年轻时候,变卖家家产,拜在当时身为丞相的同乡文天祥幕府中,以资助朝廷。

正值临安沦陷,王炎午不吝家产,都投入在勤王军饷中。王炎午并非武将,在文天祥随军路上作为谋士,出谋划策下也有建树。文丞相是非常器重他,本打算留军重用时,王炎午家中父死未葬,母又病危,只能辞谢返乡。王炎午并非追名逐利之人,而且父死未葬的原因,是其在父死之后变卖家产,才拖延至今。如此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值得称赞。

王炎午归家几年后,就听到了文天祥被俘并押解大都的消息。我们都知道,文天祥一身正气,元军千方百计让其投降,他都岿然不动。可当时的王炎午并不是特别了解或者相信文天祥,因为有实在太多的被俘官员,在押解大都后变节。所以,作为南宋最后的士人,面对着南宋军民的精神领袖被俘,王炎午做出了一个疯狂的决定。

他是南宋的爱国志士,却为何著长文劝文天祥早早自尽

“天亡大宋,为子民之势不能生,文丞相是宋室重臣,更当以死殉国,为天地间留正气。”

王炎午集结了众多士人,将民族大义说的有理有据,他希望的是文天祥能够早日自尽。王炎午的想法固然是好的,他想文丞相已是难逃敌手,便想通过文丞相的以死殉国来振奋南宋最后的军民斗志。于是,一篇长达近两千字的《生祭文丞相文》,其中文中写道:

呜呼,大丞相可死矣!文章邹鲁,科第郊祁,斯文不朽,可死。丧父受公卿,祖奠之荣;奉母极东西,迎养之乐,为子孝,可死。二十而巍科,四十而将相,功名事业,可死。仗义勤王,使用权命,不辱不负所学,可死。华元踉蹡,子胥脱走,可死。丞相自叙死者数矣,诚有不幸,则国事未定,臣节未明。今鞠躬尽瘁,则诸葛矣;保捍闽广,则田单即墨矣;倡义勇出,则颜平原、申包胥矣;虽举事率无所成,而大节亦已无愧,所欠一死耳。

王炎午文采斐然,文章写得也是有悲壮激昂之风,全篇是直言不讳,望文天祥能殉国。不仅如此,在文天祥被押解路过赣州时,王炎午是早就做好了准备。赣江码头贴了多份这篇“祭文”,又设立了祭坛,众人更是跪地烧纸,以“祭拜”文天祥。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了易水送别,不同的是,王炎午的做法有失道义,这也是为什么后世有人说他虚伪了。

他是南宋的爱国志士,却为何著长文劝文天祥早早自尽

四年后,也就是文天祥在被押解五年后,挥洒一篇《正气歌》英勇就义了,王炎午也再次为其写了一篇真正的祭文。王炎午一直期盼着文天祥早日殉国,以死明志,能够南宋朝廷,可那时南宋已日薄西山了。此时的王炎午已改名,南宋也早已灭亡,王炎午选择了守节隐居,成为南宋遗民的一份子。

王炎午在南宋生活二十七年,一生也只为宋朝付出。隐居时曾屡次受到元朝廷的招募,他仍自守本心,永不入仕。隐居十年后,王炎午写了唯一存世的宋词:

又是年时,杏红欲脸,柳绿初芽。

奈寻春步远,马嘶湖曲;卖花声过,人唱窗纱。

暖日晴烟,轻衣罗扇,看遍王孙七宝车。

谁知道,十年魂梦,风雨天涯

休休何必伤嗟。谩赢得、青青两鬓华!

且不知门外,桃花何代;不知江左,燕子谁家。

世事无情,天公有意,岁岁东风岁岁花。

拼一笑,且醒来杯酒,醉后杯茶。

这首《沁园春》看似写的春光明媚,似乎生活不乏惬意,但王炎午所想要表达是十年来的悲伤郁结。李煜曾在《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表达的怀旧思旧之情,同样是写春景和春景后的忧愁。

他是南宋的爱国志士,却为何著长文劝文天祥早早自尽

王炎午虽有过过激行为,但纵观一生,身怀民族志气,文人风骨,这也使他能够同谢翱、郑思肖等同称为“南宋遗民诗人”。那首词,或许也说明了王炎午在元朝统治下的最后四十多年光阴,是靠着“醒来杯酒,醉后杯茶”的无奈、悲苦、忧思生活着。

关注“南窗问秋”,一起追梦古诗词

崖山海战之后的遗民文人,也是宋诗的最后辉煌

郑思肖笔下的兰和菊,是他一生的写照

“宋末三杰”是哪三位?不必死的他们为何选择了牺牲殉国

免责声明 : 本平台发布的此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