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董元奔
【按】《董元奔史论》从战国初期开始,依据历史时序创作,每篇1500字左右,此为“汉文帝时期(前180-前157)”之第一篇。
(周勃戎装)
周勃铲除诸吕,匡扶汉室,是西汉前期的一件大事。对于吕氏为什么失败,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认为是劲旅布置在京师的缘故。
刘邦在灭秦灭项,建立西汉帝国的过程中,高皇后吕雉适度的参与了政治,特别是在铲除韩信这件事上吕后还是主谋。但是,吕后在很长时期内是没有临朝称制的念头的,所以刘邦死后,汉惠帝执政的七年中,吕后并没有怎么过问朝政。汉惠帝时期,政治生态基本延续了汉高祖时期,所谓“曹随萧规”。然而,人的想法会因时而变。年仅二十三岁的汉惠帝病死后,由于皇后张氏尚无儿子可以继位,太后吕雉便命张皇后取惠帝的一个妃嫔之子继位。皇帝还是孩子,张皇后也太年轻,经历几十年政治风雨的吕雉便临朝称制。由于刘邦生前已经与大臣们对非刘氏为王有“天下共击之”的盟约,何况吕后称制已不是王而几乎是天子了呢?吕后需要防范各地叛乱,于是她不仅封了许多吕氏子弟为王,更把装备精良的京师卫戍部队北军和南军分别交给梁王吕产和赵王吕禄统领。
《资治通鉴》卷十三载:公元前180年秋,吕后突然病死。这个时候的皇帝虽然是四年前换了的一个,也仍然是个孩子。吕雉生前是计划要吕产、吕禄等吕氏辅佐小皇帝的,无奈她生前尚未来得及把可能会影响诸吕的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铲除。吕后刚死,周勃果断发动灭吕复刘的宫廷政变。周勃所仰仗的军事力量正是吕氏的京师卫戍部队。周勃与陈平用计赚得吕氏的兵符发动了兵变,吕产、吕禄等吕氏诸王及其家中老小被杀,周勃等迎接刘邦尚在世的年龄最大的儿子代王刘恒来京即皇帝位,这就是汉文帝。
政变后,诸吕在各地还有其他部队,他们试图进京“平叛”,但终究因京师部队实力雄厚和汉文帝连夜进京,迅速即位和及时布置各地刘氏王侯严阵以待从而稳定了局面。王夫之虽然也对周勃匡扶汉室的行为大加赞赏,但是他还是批评了西汉的南军、北军政策,认为南军、北军作为劲旅部署在京师附近,对天子形成了掣肘,不利于京师的政局稳定。他解释道,皇帝日理万机,不可能亲自指挥军队,那么,京师的精锐军队必然要委派给别人指挥,交给谁呢?交给谁天子都不会放心,于是只好交给外戚或者中官,外戚和中官起初也是忠诚的,但随着时间变化,他们便会滋生叛逆之意,而他们一旦叛逆,京师以外的军队又不敌京师军队,于是政变便会成功。船山先生于是进一步指出,劲旅作为尖刀,不该放在京师,应该派驻边疆以制四夷。
按照王船山先生的意思,如果京师卫戍部队力量弱小,而吕氏指挥的精锐北军和南军距离京师很远,周勃一旦利用京师部队发动政变,吕氏可以调南军和北军进京平叛,因为京师部队力量不敌南军和北军啊。王夫之的看法当然是书生陋见。唐玄宗把劲旅交给安绿山镇守边镇,结果安绿山叛乱,京师的军队抵挡不住叛军,唐帝国虽然没有因此而亡国,但是帝国的盛世再也没有回归。北宋汲取唐代教训,把精兵放在京师周围,以至于边疆守备力量不足,结果金人南侵,轻而易举的就打到了京师,北宋因而亡国,而北宋期间京师精锐的部队并没有发生周勃这样的事。明末把精兵交给吴三桂守卫山海关,结果不仅边关没有守住,京师也丢了,国家都亡了。因此,京师是否安全,兵变是否可以避免,不仅不是京师周边有没有精兵的问题,甚至不是谁做将领的问题,而是国家的军事制度,是天子的权威,以及天子到底该以什么手段掌握军队的问题。如果天子能够掌握军队,军队放在哪儿都会效忠天子的。
说到外戚,回到周勃兵变的事。吕禄、吕产掌握南军、北军,是吕后生前安排的,小皇帝不仅难以左右而且压根儿任何政务都不关小皇帝的事儿,南军和北军只对吕后效忠,从这个意义上,效忠实际执政者吕后的吕产、吕禄便不再是如王夫之所说的外戚,不是外戚统领京师卫队,而是“皇族”统领的了。
汉高祖、汉惠帝都没有亲自指挥京师卫戍部队,为什么那时候没有发生政变?因为不仅军事指挥官是效忠于皇帝的,而且每一个军人也是效忠于皇帝的。吕后生前执政八年,周勃、陈平不是没有怨言,为什么不发动兵变呢?原因不是卫戍部队的指挥权不在周勃手中,而是部队军人效忠于吕后的缘故。吕禄之辈轻易上当,把军事指挥权交了出来,足见诸吕非常自信,没人担忧京师部队会反吕后,其实,诸吕不明白的是,虽然尸骨未寒,但吕后毕竟已经死了。作为汉高祖的皇后,加之特定的历史要求,吕后称制,刘氏诸王即便不满也不会觊觎她的权力,而诸吕是鸡犬升天之辈,没有了吕后,他们是不会被刘氏诸王、部队和天下人所拥戴的。可见,劲旅部署在京师,并没有对吕后的执政形成任何掣肘,相反却是吕后稳定京师进而稳定天下的本钱。也就是说,如果吕后没死,任凭周勃、陈平之辈怎样用计,兵变都不会成功。
【注】
1、此文早先已在别处发表,此系转发。
2、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插图。
(编辑:董尧)
【作者简介】董元奔,字固辕,1971年生于江苏宿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