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名府史话之《惨烈悲壮的魏州·大名府战役》

舌尖大名 21:25

古都兴衰交替之鼎鼎大名

杨坚毁邺,使邯郸完成了第二次都城的转移。邯郸东部的大名,在唐、五代时却因大运河的开通、漕运的发达而勃兴。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作为魏州首府的大名,已发展成为黄河以北较大区域的中心城市。763年,大名建为魏博镇,后称魏州大名府、天雄军节度使。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唐河东(山西)节度使李克用的长子李存勖,继承其父晋王之位。龙德三年(923年)四月,李存勖于魏州登帝位,国号大唐,建都魏州,都名东京(大名),史称后唐。又升魏州为东京兴唐府。是年十月,灭后梁,随即移都洛阳,降东京为副都。同光三年(925年),改东京为邺都。唐代的大名城,分内城、中城、外城三道城墙。内城即王城,亦称皇城、牙城,中城亦叫罗城,外城亦叫大城,周长八十里(40公里)。


河北大名府史话之《惨烈悲壮的魏州·大名府战役》


北宋时,这里曾管辖三府、十一州、五军,共57个县。宋太宗将天下分为十五路,大名为河北路治所。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建大名为陪都,称北京。大名至馆陶一带,是宋辽交兵的古战场,这里曾演绎过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传奇。


河北大名府史话之《惨烈悲壮的魏州·大名府战役》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七月,金朝遣大同尹高庆裔及知制诰韩洲备玺、绶及宝册,封刘豫为伪“大齐”皇帝。九月,刘豫即帝位,国号“大齐”,建都北京(大名),年号阜昌,使用金朝颁行的历法,称当年为天会八年。宋绍兴七年(1137年)十一月,金左副元帅挞懒责刘豫治国无能,出兵不利,遂发兵汴京,擒其子刘麟,后囚刘豫于金明池,伪齐政权宣告灭亡。元代,这里为大名路总管府治,依然是邯郸东部的繁华重镇。


河北大名府史话之《惨烈悲壮的魏州·大名府战役》


明建文三年(1401年),大名古城圮于水,新城迁至艾家口镇北部。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大名城以石为基,以砖包修城墙,悉如新制。大名城为明清时期大名府和民国初年大名道的治所,数百年间为中国北方重镇。与大名古城同时并存并完整保留至今的是广府古城。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于618年称夏王,都乐寿,国号夏,建立割据政权。619年,窦建德迁都州(广府),在城内建万春宫,设置百官,分治郡县。以广府城为中心的窦建德政权,在与宇文化及和唐军逐鹿中原的战争中,取得过多次重大胜利。621年,窦建德兵败被李唐杀害后,其部将刘黑闼又于622年正月,在相州(今安阳)起义,自称汉东王,定年号为天造,不久也迁都洺州,直至623年败亡。此后,广府古城为历代郡、州、府、县治所。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原城墙土筑,周长六里二百四十步。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知府陈俎调集广平府所属9县民工,历时13年,将土城修为砖城。古城四周环水,垂柳环绕。洼淀面积达4.6万亩,为河北省四大洼淀之一。


河北大名府史话之《惨烈悲壮的魏州·大名府战役》


河北大名府史话之《惨烈悲壮的魏州·大名府战役》

战争惨烈悲壮之魏博、大名

公元580年,杨坚焚毁邺城后,发生在邺城的血与火的战争化为一片黄土与高台,供后人凭吊。而邯郸这片土地上的战争并未停止,唐后期,邯郸陷入了藩镇割据的战乱中。唐大历十年(775年),魏博节度使田承嗣诱使昭义将吏作乱,田承嗣命部下大将卢子期,率军万余人,与唐军在磁州临水进行了一场血战,卢子期军败,斩首九千级,卢子期被押送京师斩首。唐建中二年(781年),魏博节度使田悦为世袭节度之位,与其他节度使联合反唐,亲自率兵数万围攻临,唐军与叛军大战于双岗(今永年县两岗村),杀叛军大将杨朝光及5000余人。又在临城下,力战百余合,叛军被杀万余人。但藩镇的势力依然强大。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魏博节度使田悦,拒绝听命唐王朝,自称魏王,并将魏州改为大名府。

河北大名府史话之《惨烈悲壮的魏州·大名府战役》

河北大名府史话之《惨烈悲壮的魏州·大名府战役》

北宋时期,大名府成为北方最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十一月,契丹南侵,太宗亲自驻防大名府。北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契丹南侵,真宗身穿铠甲于军中一起迎敌,并驻扎大名。北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寇准主持天雄军,称大名为“北门锁钥”。 北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宋仁宗采纳吕夷简的意见,建大名府为陪都——北京,称北京大名府。北宋末,磁州成为金兵北犯中原的门户。靖康元年,宗泽为磁州知州。金人骑兵攻打磁州城,宗泽披甲登城,命令壮土以弓箭将敌骑射跑,然后开门追击,斩杀金兵几百人,打响了抗金的第一枪。

河北大名府史话之《惨烈悲壮的魏州·大名府战役》

河北大名府史话之《惨烈悲壮的魏州·大名府战役》

金元以后,邯郸虽无大的战事,但每次朝代更迭,邯郸总是逃不脱战争的血腥蹂躏。元末,白莲教传入永年,白莲教主韩山童于至正十一年(1351年)与刘福通率众3000人,在永年白鹿庄杀白马、黑牛,宣布起义,由此拉开了元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明初,邯郸遭受空前的战乱,燕王朱棣南下“扫碑”时,百姓助官军战死过半,加上瘟疫等自然灾害,百姓十不存三,万户萧条,导致了明初从山西洪洞一带移民邯郸的浪潮。明末清初,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转战永年、武安、涉县一带,与明军激战多次,百姓流离失所。清军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陷广平、大名等地。邯郸多处明官军守城抗清,时饥民纷纷起事,流寇出没,盗匪横行。明总兵白广恩因不受重用,生怨,大掠临关、邯郸。陕西溃卒三百骑劫掠临。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林凤祥率北伐军与清军、地方乡勇战于永年明山,攻下临关,清军同知周宪曾自杀,总督讷尔经额所部仅数十人败走广平府。民国时期,邯郸饱受军阀混战之苦,奉系军阀驻邯郸期间,横征暴敛,与地方会道门组织多次发生冲突。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红枪会首领刘希贤(人称刘小辫)被冀南镇守使谢玉田骗入城内杀害,激起数县红枪会联合围攻大名城。5月,谢玉田弃城逃跑,红枪会占领大名城。民国十八年(1929年)3月,城北十里铺组成九宫中方道,成员穿黄马褂,欲攻县城,旅长孟宪吉诱其至城附近,枪炮打死500多人,生擒百余人,该会遂散。

河北大名府史话之《惨烈悲壮的魏州·大名府战役》

免责声明 : 本平台发布的此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