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不少家庭都有了第二个孩子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育儿话题变得更热门了。那么,什么样的父母才能真正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呢?
01
我家二宝出生后,我果断辞职做起了全职妈妈。为了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我常常“见缝插针”地利用时间学做辅食、学简笔画、学讲故事。
我阅读了诸如《郑玉巧育儿》、《正面管教》、《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从出生到3岁》等育儿书,学习育儿知识,我原本以为自己是一个懂孩子的妈妈,比如面对宝宝的哭闹行为,我向来包容,从不会发火。
可我还是郁闷了,因为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只要宝爸下班回到家,自己就被迫“下岗”了。
比如,宝宝吃饭必须爸爸喂;宝宝玩耍必须爸爸陪;宝宝要上厕所,也必须爸爸带去。宝宝俨然成了爸爸身上的“小膏药”。
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何我的辛苦付出就不能换得宝宝的亲近呢?
02
经过多方观察,我终于明白了其中缘由。
1. 专注有区别
虽然,爸爸每天晚上只有两个小时陪宝宝,但他在这段时间远离手机,尽量做到不受干扰,就算迫不得已接电话,也会尽快收场。
这对身兼数职的妈妈来说却很难做到。妈妈们总是在带娃的时候还要做家务,好不容易闲下来又想学习新知识。陪娃质量自然下降。
2. 角色投入
宝爸每次陪娃玩耍,简直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娃。和孩子一起趴在地上进行爬行比赛,宝宝总是尽其所能的争输赢;陪女儿捉迷藏,当宝贝找到躲藏的爸爸,总能收获发现的狂喜。那张扬的笑声总是弥漫在屋子的每个角落,透露着无比的幸福。对孩子来说,那就是她的玩伴,而不是爸爸。
即便是在讲故事这件事情上,爸爸和妈妈也是不同的。妈妈陪宝宝,总是以母亲的身份,给宝宝读儿歌讲故事。而宝爸陪娃阅读时,则会用生动的语气和表情,对童书进行扩展,让宝贝感受到意外的惊喜。对年纪尚小的宝宝来说,他们最感兴趣的不一定是书的内容,而是爸爸生动有趣的表情、语气和动作。
3. 形式不同
爸爸习惯将家里的废物再利用,自行改装玩具,比如,将羽毛球筒粘在玻璃上,宝宝看着乒乓球从筒中掉落,然后再捡起来放进去,周而复始的过程,锻炼了宝宝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而宝宝的参与,更是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所以,面巾纸盒也被改装成“宝藏”盒,宝宝总是要探究盒子里的神秘内容,不断去“宝盒”里掏东西。家里的面粉也经常被当做道具拿来使用。孩子总是在不断的创新中感受到新玩具带来的乐趣。
妈妈则是习惯买买买,恨不得把所有儿童玩具买回家,宝宝经过三分钟的热情,那些玩具就被束之高阁,妈妈失去了用玩具作为纽带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
03
所以说,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真正懂孩子的父母并不多。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以孩子喜欢的方式施与爱,才能真正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
也许你觉得自己有高职称高文凭,或者厨艺很不错。但是,孩子是最高权威的评判师,他们向来以感觉说话,而孩子的感觉往往也是他们内心感受最直接的反应,孩子不一定懂得你的辛苦,但对于你的有趣,孩子一定能够感知。
作家钱钟书在陪女儿玩耍时,经常把女儿的文具、小镜子、小梳子等物品藏到被窝,每次孩子入睡前总要先“扫雷”,排雷结束才就寝。
有一次,他们父女玩捉迷藏的游戏。钱钟书被女儿逮了个正着,急得钟书大喊:“我不在这里!”全家都笑疼了肚子。
演员邓超则将自己被扎满了小辫子的照片晒图,戏称“自己早晚死在女儿小花手里。”他甚至被孩子当成画纸,任孩子在他身上随意涂鸦,把自己画得像个“黑社会”。
邓超与女儿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当你真正成为孩子,那是上帝对你的恩赐。所以放下父母的严肃身份,抛开千篇一律的说教,像朋友一样和孩子在一起享受乐趣。这样的父母,孩子怎么会不喜欢呢?
常听人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对孩子来说,辛苦的父母千万万,有趣的父母却是万里挑一。很多爸爸妈妈与孩子在一起时,要么玩手机,要么做家务,好一点就生硬地说教和唠叨,他们表面上看是在陪孩子,实际上不过是和孩子呆在同一个空间里而已。
真正的陪伴,可以通过有趣的方式与孩子成为朋友,这样才能融入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
作者:淡香幽兰,兰花生幽谷,淡香沁芳心。